道家养生之法

戒色养生 人已围观

道家养生之静功养生法

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她包括道教养生、佛教养生以及家庭养生等等。其中道教养生在最近几年一直深受人们的青睐,因为它在一定程度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那么,静功何以能有益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呢?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期闷闷不乐的话,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道教养生上指出,要想控制疾病的发生,就要先从静心上开始。

凡一切本元亏损之病,如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心跳、胆怯、失眠、恶梦、情绪纷乱、遇事善忘、上重下轻、肌肉瘦削、少食不够营养、多食不能消化、工作不耐疲劳、生活不感兴趣,这些症状,服药难见功效,检验身体又不知病在何处,唯一的方法,只有靠病人自己用静疗养,可望痊愈。前不久我曾在报刊上读到一篇介绍〈静坐冥想的疗效〉的文章,文章也认为,静坐冥想,方便、容易、不花钱,对心身却大有裨益。有益于增强免役力、调节心脏与血压;能有效减缓慢性疼痛和帮助治疗癌症。

从理论和实践中道教认为,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活。要在一个“神”字,“神”在则形健,也就是人们形容一个人健康总是说真精神。所以在古代有一个叫郭伯康的人遇到一位仙翁传授他保身卫生之术就告诫他说:“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对此,陈撄宁先生也说:人们身体上原有天然抗病的力量,但因身体衰弱或遇到其它障碍,致使抗病力量发挥不出来。静功即是帮助他消除障碍、恢复自己本能,把原有的力量发挥出来,病就可望逐渐向愈。

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养生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大家所提出的哲学思维。他们的学术思维在中医摄生学的构成进程中发生过必定的影响。

道家所建议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实质及其天然循环的规则。天然界万物处于常常的运动改变之中,道便是其底子规律。《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就是关于“道”的详细论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契合天然规则,才能够使人长命。这是道家摄生的底子观念。

道家思维中,“喧嚣无为”、“返朴归真”、“适应天然”、“贵柔”等建议,对中医摄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推进。

1、喧嚣无为

喧嚣,在这里首要指的是心神安静;无为指的是不草率行事。详细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喧嚣无为以养神长命的思维,一向为历代摄生家所注重,渗透到摄生学中养精力、调情志、气功扶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形神兼养

摄生倡议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定有必定的养形作用。《庄子·故意》说:“新陈代谢,熊经鸟申,为寿罢了。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扶引术是道家所倡议的,从其发生开端就是用于健身、看病、防病的。

道家的天然摄生思维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很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事必躬亲,体会作用,一起还论述发扬弥补老庄摄生思维,撰述作品,辅导后人。

3、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重生的东西是软弱的,但却赋有生命力;事物强壮了,就会导致变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软弱者,生之徒”。若是常常处在软弱的位置,就可以防止过早地变老。所以,老子建议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开端的单纯状况,即所谓“返朴归真”。

养生宜动静结合

世人皆云:“生命贵于运动。”可见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但过度运动也足以为害致病,即“劳大疫大”,故动静相宜方为人体健康之本。

古人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与养形是人摄生之大法,它为历代人们所遵行,更值得今人研究探索,动静兼修做到“形与神俱”,实乃养生之最高境界。

运动是养形的根本措施,所谓:“养生莫善于习动。”其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早为古人所阐明,如朱丹溪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也恒于动。”人体缺乏运动,其害非浅,《吕氏春秋》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于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梮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人们早就认识到缺乏运动可使精气郁滞,致生诸病。《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曾记载坐卧太久的危害,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据此,明代李梃告诫:“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寿世保元·饮食》也云:“食后便卧,及终日端坐皆凝结气血,久即损寿。”老年人脏腑亏损,气衰血涩,一旦静息太过,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在临床上,尝数见体弱老人,退休后,终日坐卧,反致速逝,究其原因,实乃静而乏动,气血不行之故也。

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则强调,流水之常新,户枢之晚朽。“以其运动故也。”因此他要求老年人常行导引。“礼拜一曰勿住,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历代诸家所论,无不阐明运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

但世间万物皆各有度,过度运动可致害为病,《素问·宣明五气论》论五劳所伤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庄子·刻意》也有“形劳而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之论述。可见劳伤过度,精竭行消是致内伤虚损之病因,李东垣认为:劳役过度可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叶天士医案也记载有过度劳形奔走可致百脉震动劳伤失血之证。

因此古代医家也十分重视劳动的节度,华佗指出:“人欲得劳动,但不当自使极。”孙思邈也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勘耳。”同时,他还认为,老年人更应注意“身无妄动……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倡导量力而行,徐缓图功。

如上所述,人体运动须有常有节,动静结合,形劳不倦,方能有益于健康。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云:“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道家养生:人体自身补肾法

肾脏是人体中一个重要器官,对人们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在忙于工作时,而忽视的身体健康,常常会出现肾虚的现象。对于肾虚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道教养生中的方法来进行调理,长期坚持的话,会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发展。下面,我们就和三九养生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道教养生之人体自身补肾法吧。

人体自身补肾法是需要每天坚持练习才会有效果的一种方法,朋友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来做,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

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它通肺、通胃、通肾)。常练小指头提水法可以强肾。

日本有些人长期用此法强肾后,70多岁还能生育。倘若再添加以膝盖逆时针走路法(走圆圈路)的锻炼,靠人体自身练出的功能,就能治好上述的肾亏、肾衰之疾患。

道家养生:养睛明目保健法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眼疾的困扰。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但眼睛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患者的身心戛纳看那个造成巨大的影响,在道教养生中指出,养睛明目保健法可以有效的避免眼疾的出现,下面,具体来了解下吧。

道教养生认为,眼睛与人体的其他器官息息相关,在道教的修炼方法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道达到明目的效果,一起来了解下养睛明目保健法吧。

熨目法:黎明起床,先将双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热后一手掌熨贴双眼,反复三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轻轻按压眼球,或按压眼球四周。

运目法:两脚分开与肩宽,挺胸站立,头梢仰。瞪大双眼,尽量使眼球不停转动(头不动),先从右向左转10次,从左向右转10次。然后停,放松肌肉,再重复上述运动,如此3遍。此法于早晨在花园内进行最好,能起到醒脑明目之功效。

低头法:身体取下蹲姿式,用双手分别攀住两脚五趾,并稍微用力地往上扳,用力时尽量朝下低头,这样便有助于使五脏六腑的精气精气上升至头部,从而起到营养耳目之作用。

吐气法:腰背挺直坐位,以鼻子徐涂吸气,侍气吸到最大限度时,用右手捏住鼻孔,紧闭双眼,再用口慢慢地吐气。

折指法:每天坚持早晚各做1遍小指向内折弯,再向后搬的屈伸运动。每遍进行30~50次并在小指外侧的基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50~100次。此法坐、立、卧皆可做,坚持经常做,不仅能养脑明目,对有白内障和其它眼病者也有一定疗效。

道家养生中的睡眠十法

道家有睡功,睡眠是道家养生的第一要素,在道家养生中睡觉的时间在晚21:00~早上3:00之间,此段时间为一日之冬,冬主藏,宜睡眠,如冬藏不足则春夏无神。但道家睡眠也讲究方法。睡眠需注意以下十则方法。

一,卧室环境洁而静。室内要做到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室温适宜,周围安静。

二,床上用品要适宜。被褥要软轻舒适,经常晾,勤拆洗。枕头高低要相当,一般成人枕头高5 ̄8公分为宜,枕芯应选用透气性大、流动性好的荞麦皮、谷壳最理想。

三,情绪要平稳。忌忧虑恼怒,要做到恬淡虚静,心神安定。

四,睡前不饮食。临睡进食,增加其胃肠负担,也使人撑胀饱闷,既影响入睡,以易导致肥胖。另外,晚间要忌用浓茶、咖啡和酒。在睡前可喝杯热奶或听听音乐,能帮助机体放松,容易入梦乡。

五,睡前一盆汤。这一盆汤是指在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它能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六,避免剧烈地活动。临睡前避免跑步、打球等剧烈活动。它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脏腑代谢率增强而导致不易入睡。

七,睡中不蒙头。蒙头掩面,呼吸困难,容易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及身体蒸发出的有害物质,不利于身体健康。

八,睡眠姿势要科学。仰卧睡眠,人体肌肉不易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恶梦;伏卧睡眠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心跳。右侧卧位最为科学,心脏不受压迫,呼吸通畅,还有利于胃的排空。

九,睡中忌张口。张口睡眠,肺脏易受冷空气和灰尘等的刺激,有损健康。儿童张口睡眠久,则易前门牙突出和影响颌部的正常发育。

十,头朝东睡,有益健康。由于地球轴心为南北、东西向旋转,睡觉时头朝东与地球旋转方向恰好一致,身体得以放松,使人感到舒服。

一个科学的睡眠是一切养生的基础,学习道家养生,也要首先学习道家养生中的睡眠养生。在合适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睡眠就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

道家养生中“睡眠10不宜”

俗话说“一夜不睡,三日不醒”,我们也有亲身体会,加一个夜班,或看一个通宵的电影,第二天就是睡一天也补不过来,这充分说明了睡眠不合理方法不当,都不利于人们的精、气、神的恢复,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养生健身、延年益寿非常重要。

饮食有忌宜,睡眠亦有忌宜。古人曾对睡眠加以总结,总结出了睡眠“十不宜”,可引以为戒。

1睡眠不宜仰俯。睡觉不能脸向下,也不能直挺挺面朝上。趴着睡影响呼吸、心跳,也易做噩梦:仰着睡则四肢肌肉不能放松易疲劳,且手易搭胸,也易做噩梦。应该向右侧身屈膝,所谓“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向右侧卧不压迫心脏。当然左右变换睡姿也可以。

2睡前不宜忧虑。睡时一定要专心安稳思睡,不可想事。若睡前过多思考问题,甚至忧愁焦虑,则心神不得安静,不但会失眠,而且对身体的损害更大。

3睡前不宜恼怒。只有达到“神静志和,心境安宁”的境地,才能进入熟睡状态。《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凡情志的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恼,亦应防止任何情绪的过激。

4睡前不宜语言。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华盖,主出声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此时言语,则易耗肺气,既伤气,又损津液。这好像钟磬一样,不悬挂不能发声。另外,睡前说话过多也会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影响人睡,导致失眠。

5睡前不宜过饥过饱。“饱食偃卧则气伤”。饱食即卧,则脾胃不运,食滞胸脘,化湿成痰,大伤阳气。如果饥饿状态入睡则饥肠辘辘。也难以入眠。因此,不妨睡前吃少许食物后稍休息一会再睡;若夜卧以后,在床上进食,则对身体更为不利。

6睡前不宜大量饮水。饮水损脾,水湿内停,夜尿增多,甚则伤肾。睡前更不宜饮茶、咖啡等兴奋饮料,烟酒亦忌,以免难以入睡。

7不宜对灯睡卧。《老老恒言》说:“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在灯光中人睡,心神不宁,即使入睡也不安稳,浅睡期增多,容易醒来,因此睡前必须关灯。

8睡眠不宜张口。张口呼吸有好多缺点,不仅不卫生也不雅观,而且还容易使灰尘与冷气进入肺胃,对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当习练闭口睡眠。

9睡眠不宜掩面。有的人喜欢蒙头而睡。蒙头睡觉既容易导致呼吸不畅,又会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对身体健康有害。唐代孙思邈的“冬夜勿覆头,得长寿”,以及古代的“三叟歌”中有“夜卧不覆首”之语,均说明蒙头睡觉对身体无益。

10睡眠不宜当风。人体在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最易受风邪侵袭。因此,卧不可当风,“背受风则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夏不当风及坐卧露下。”意思是说,即使是炎热的季节,也不要贪图凉意,卧处当风,要避风而睡。

朋友们是不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睡眠有如此多的讲究呢,以后应该注意上面的十不宜,把道家的睡眠养生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睡眠的质量。

养神是养生的精髓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

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古代养生家强调指出:“神强必多寿。”这里所说的“神强”实为脑神健全之意。只有脑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又在于养神。

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们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排除杂念。保持心地纯朴专一,顺乎天理,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他们认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着名医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神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五脏所伤则精神涣散,精神涣散则神志衰减,神志衰减则诸病丛生。以上三者又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

对于养生,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所谓养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卫生。要做到安静和调,神清气和,胸怀开阔,从容温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起居有常,养其神也”。如果人们只注意养身,加强饮食营养,不懂得养神,不善于养神,是难以获得健康长寿的。自古以来无数事例表明,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能过古稀之年者不多见,而胸怀开阔情绪乐观者,往往可享高寿。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人进入老年之后,由于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性格情绪等都会发生改变,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产生孤独、忧郁、失落、自卑等消极心理。从养生角度讲,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乐观情绪、高尚涵养和欢畅心境,对延年益寿意义重大。因此,老年人在注重“养身”的同时,更应重视“养神”与“调神”。

古医籍《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大意是:人欲延年百岁,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的确,“养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长寿。

总之,祖国的中医养生,着重精神。神的充耗安乱,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养生应当养神。人们若能遵循古训,修德养性,培养情操,健脑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寿。

评论一下,作者需要你的鼓励!
  • 全部评论(0
    戒色吧随机戒色语录图片
    戒色吧随机戒色语录图片